2003年9月12日的《舟山日報》5版,定格了這樣一幅畫面:
嵊泗縣菜園鎮綠華村的澄澄碧海上,該縣藍海洋生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海洋”)的養殖工人,乘坐小艇,查看大黃魚深水網箱的情況。這一年,是該公司試水大黃魚人工養殖的第四個年頭。
從當初的20個深水網箱增至現在的130余個;平均年產由10萬尾增至500萬尾……二十多年,時光荏苒,“藍海洋”的大黃魚養殖之路,越走越寬。
如今,“藍海洋”和國內著名水產養殖企業“牽手”,正積極投身大黃魚全產業鏈發展?!熬G華大黃魚”的名片,越傳越遠。
家門口的這汪碧海,見證了海水養殖的風生水起,也記錄著綠華村共富路上的一個個“大動作”:圍網漁船出征遠洋,貽貝養殖勢頭強勁,風力發電源源不斷……
昔日古漁村,正悄然蛻變,闊步“共富路”,邁向“新藍?!?。
■趟新路——科技興漁,發展現代漁業
架一桿魚竿,緊盯海面,屏息以待,隨著水花飛濺,一尾尾鯛魚、石斑魚,搖頭擺尾,競相竄跳……眼下,盛產高價值魚類的綠華村,早已是海釣客們口口相傳的海釣“天堂”。
綠華村素有“蟹籠之鄉”“燈圍之鄉”的稱號,是我市重點漁業村之一?!叭泄灿?0多艘大型深水圍網作業漁船,其中阿拉綠華就有16艘哩?!本G華村黨總支書記陳國軍掰著手指,笑得自豪。
這16艘大型深水圍網作業漁船,正是綠華人敢闖敢拼的真實寫照。
本世紀初,面對傳統捕撈作業效益逐年滑坡的態勢,綠華漁民決定調轉“船頭”,走科技興漁的現代漁業新路子。
到外地深入考察后,帶頭漁船老大們將目光投向深水圍網作業漁船:小打小鬧弄不好,要造就造最好的!
目標有了,但這種現代化漁船每艘的造價高達1000萬元。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為此,時任嵊泗綠華社區黨總支書記的鄭國存,幾乎找遍了綠華有實力的漁船老大,挨家挨戶游說。同時,他還向社會招股。好在各方投資踴躍,資金缺口迅速被填補。
重回“集體生產”,賣小船造大船。2009年底,首批6艘大型深水圍網作業漁船啟動建設。漁船上除了安裝衛星導航、雷達等普通設備外,還安裝了魚群跟蹤聲吶設備、大型海水冷卻保鮮設備和海上吸魚設備等先進設備。
次年8月,這6艘漁船投入生產,開捕首航戰績喜人:短短一個月時間,產量達2040噸,總產值570萬元,單船最高產值130萬元。漁獲物以青占魚為主。
“與普通深水圍網船相比,現代化大型深水圍網船收網、漁獲物入艙時間短,不僅產量高,而且鮮度更佳,更受收購商歡迎?!编崌娼榻B。
如何讓收入分配更公平?綠華漁民探索建立了相配套的漁業經營管理體制,每艘大型深水圍網船實行企業化運作和管理,漁船老大和船員勞資實行月薪和年終按股分紅制。
現代漁船越造越多,作業漁場也越拓越遠?!艾F在除了休漁期,漁民每月出海,最北到達韓國濟州島附近,最南到釣魚島周邊?!标悋娊榻B,2019年,該村3艘大型深水圍網作業漁船每艘年產值突破1000萬元。2021年,綠華村的深水圍網作業漁船總產值近1.2億元。
■拓產業——風生水起,打響大黃魚品牌
乘船駛向大海深處,兩塊大型礁石中間,天然辟出一處水道,一個個巨大的圓形網箱整齊排列。這里就是綠華深海大黃魚養殖基地。
2000年,嵊泗人葉朝陽瞅準綠華水質良好、天然避風的自然優勢,決定在此試水大黃魚深海養殖,并成立了藍海洋生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
4年后,綠華村的近20名漁民,共同成立綠島深海養殖專業合作社。大家揣著一股勁,想借眼前這片碧海,進一步打響“綠華大黃魚”的品牌。
“每年五六月,我們從福建采購一批近0.25公斤重規格的魚苗,放到深水網箱里養殖,待到當年12月至次年1月捕撈售賣,年均產量近6萬尾?!标悋娊榻B。
對于這群半路出家的漁民而言,大黃魚深海養殖之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剛開始那幾年,漁民們由于摸不準大黃魚的脾性,網箱里經常出現大黃魚大范圍發病、死亡等情況,但他們憑著一股子韌勁,迎難而上,各個突破——
水流過急易造成大黃魚鱗片脫落。擋!漁民們在網箱最外圍,加裝4個網箱,緩沖激流;
喂養不均導致生長程度不一。變!一天兩次喂養固定在氣溫較低的時間段,并保證飼料潔凈……
一點一滴摸索中,當地大黃魚的產量逐年提升。數據顯示:目前,綠華村已有大黃魚養殖企業及專業合作社5家,養殖面積共31.3公頃,深水網箱170只。
“雖然魚苗來自福建,但在綠華養殖六七個月后,大黃魚的味道就完全不同了?!标悋娊榻B,綠華較急的水流、天然的鹽度等因素,讓魚的肉質得到了質的飛躍?!霸瓉淼哪嘈任锻耆?,取而代之的是鮮美而富有彈性的口感?!彼f。
得益于絕佳的口味,每年大黃魚捕撈的季節,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絡繹不絕?!耙粋€微商從我們這里以每公斤90元的價格批發過去,打出‘綠華大黃魚’的牌子,轉頭就賣到了每公斤160元?!边@個有趣的故事,陳國軍逢人就講,言語間難掩自豪。
目前,綠島深海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30余名村民“家門口”就業,年產值近130萬元。
海那邊,大黃魚養殖,蹄疾步穩;海這邊,貽貝養殖,風景正好。勤勞的綠華人,用一串串貽貝,“拼”出了近200公頃、年產值近2500萬元的海洋牧場,也趟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共富之路。
今年48歲的王海良,養了十余年貽貝?!捌綍r我在減載平臺上班,趁著空當期照料27畝貽貝,一年到頭也能賺近4萬元?!彼χf。
■話共富——藍天碧海,樂享幸福生活
海上,養殖、捕撈業欣欣向榮;陸上,老人安度晚年,樂享幸福生活。
近日上午10時,菜園鎮綠華村養老服務中心的廚房里叮當作響,開胃菜糖漬黃瓜已經擺上餐桌,食堂工作人員正在烹飪紅燒帶魚、青菜炒香干、番茄蛋花湯……
“阿拉老年人享福嘞,每個月只要400元,政府提供住宿和一日三餐,每天菜品不重樣?!苯衲?01歲的邵香云耳聰目明,談及在養老服務中心的生活,津津樂道:“每天我還要搓四圈麻將?!?/p>
今年95歲的任阿來在院子里的健身器材上活絡筋骨?!翱纯创蠛?,鍛煉鍛煉身體,感覺渾身爽快?!彼嬖V記者,他已經在這住了八年,很享受這里的生活?!耙蝗杖陀腥斯?,衣服有人洗,經常有社工來做活動,老年生活很豐富?!比伟砀吲d地說。
“村里只要滿75周歲,能自理的老年人都可以來這里全托養老?!贬鱼艟G華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淑飛說,該中心是由閑置多年的邊防派出所辦公樓改造而來,共有11個房間33張床位,目前居住了13位老人。每天,3名工作人員為他們提供一日三餐、打掃衛生等生活照料服務。
目前,綠華村在冊人口1790人,常住人口335人,其中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占80%以上。
綠華村聚焦破解偏遠海島地域分散、資源共享性差、專業人才缺乏等養老制約瓶頸,于2020年成立了嵊泗首個海島“幸福驛家”。這個集社會養老服務中心、村衛生服務站和村工作站資源于一體的“幸福驛家”,凝聚政府、慈善、社會等各方力量,根據群眾實際需求,形成服務清單,讓村民不出島享受便捷的居家養老、遠程醫療和文化下鄉等服務。
“島上老人生活成本低,獲得感、幸福感很高?!标悋娬f,村民除了從趕海、捕魚等獲得收入外,每年還有其他額外分紅。他介紹,目前,綠華村年集體收入125萬元,這些收入惠及每位村民,60周歲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可領取70元福利,村里還出資為每位村民代繳醫療保險、意外傷害險等。
“美麗海島、幸福養老”,正照進每位綠華老人的生活,也成為綠華村探索共富的新實踐。
【海島探索】
離島綠華:“多點開花”探索共富密碼
在東綠華島,遍布的風力發電機組迎風旋轉,與藍天、白云、碧海構成了一幅壯美的綠色生態畫卷?!稗D一圈就能產生一度電?!闭憬S源發電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朱培哲介紹,東綠華風電場有13座風力發電機組,從2015年9月20日并網發電以來,總上網電量已有3.57億千瓦時。
海風送來清潔能源,也吹長了綠華村的產業鏈條?!帮L電場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0萬元,同時帶動10名當地村民就業?!本G華村黨總支書記陳國軍說,憑借自然稟賦,綠華村吸引了上海浦遠減載平臺和浙江豐源發電有限公司兩家外來投資企業入駐,給村集體經濟帶來創收,也帶動漁民增收。
“立足產業特色,綠華村在圍網捕撈,大黃魚、貽貝養殖上不斷創新技術,走出了一條致富之路?!标悋娬f,綠華村將堅定不移走好海島特色共富之路,聚焦一產,創新捕撈、養殖技術,通過數字化場景應用,引導漁民科學、有序、高質量養殖。
目前,“小島遷、大島建”工程擺上日程,引導小島居民向中心城鎮轉移,實現城鄉共享共富。近日,陳國軍一直忙著入戶摸底,收集村民的意見想法。他堅信,隨著“小島遷、大島建”的推進,綠華群眾將享受更優的公共服務、更美的人居環境和更高的生活品質。
【記者手記】
靠海吃海,綠華人利用家門口的海洋資源,走出了一條依海富民的新路子。而綠華人的致富路徑給了我們啟示:致富路上,要有敢想、敢干、敢闖、敢試的開拓創新精神。
看捕撈業,賣小舢板造大船,拓寬捕撈海域,拉長捕撈產業,綠華人憑借海島人的闖勁,闖出了一條年產1.2億元的圍網捕撈致富路。
看養殖業,依托深水岸線,綠華人探索大黃魚深水養殖、貽貝養殖,拓寬了養老致富路。利用自家門前的“自留地”,實現家門口就業,48歲的王海良利用減載平臺上班的空當期,在家門口養了27畝貽貝,為自己一年增收4萬元。目前,在綠華,像王海良一樣在家門口養殖貽貝的有近60戶,他們靠勤勞雙手打造出年產值近2500萬元的海洋牧場。
和傳統海島不同,如今的綠華有著多樣的發展“面孔”:東綠華島上,13臺“風車”轉出清潔能源;減載平臺,迎來送往各類國際船舶。這亦是深挖資源稟賦,創新發展的生動注腳。
依海而興,向海而為,摒棄傳統理念,打破固有模式,綠華正在共富路上,開拓創新,破浪前行。
相關鏈接:
此新聞可在《掌尚舟山》APP同步收看,掃碼下載隨時閱讀舟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