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共同富裕新實踐
儲張杰教授帶著研究生在基地開展研究。
“搞溪流性魚類養殖,學問和機遇都在山溝溝里。 ”今年暑假,浙江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主任儲張杰教授再次帶著團隊里的6名研究生,從舟山一路向西,經過9個多小時、輾轉750多公里,螺旋上升1000米海拔,來到大別山深處,開展漁業資源調查和實地教學,“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大別山區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在深山老林間,一家“安徽板源漁業科技有限公司”隱匿其中,簡陋的辦公室門上掛著“浙江海洋大學光唇魚養殖示范基地”“大別山溪流性魚類繁育中心”兩塊牌子。
離開舟山,跑到大山深處去搞漁業研究,似乎有點奇怪,但其實不然。
光唇魚
大別山深處的板倉自然保護區,擁有一片未開發的原始秘境。那里有一種像手指那么粗細的小魚,常常順山澗而下,在溪石間嬉戲覓食,魚身的深色斑紋,乍看就像粼粼的水波。
從板倉自然保護區遷出的安徽省安慶市潛山市塔畈鄉板倉村的村民們,管它叫“石斑魚”。這種溪魚學名為光唇魚,其肉質細膩,鮮美無比,讓嘗過的人念念不忘。
“之前,這種純野生魚供不應求、量少價高,小魚干能賣到300元左右一斤。不過近年來野生資源出現衰退跡象,必須通過人工養殖技術進行保護利用。 ”儲張杰當時就想,如果能突破規?;B殖技術,就能有效解決山區農民的就業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從根本上激發農民群體的致富內生動力。
儲教授老家也在安徽農村,他深知鄉親們的不容易。 2015年,針對如何開展光唇魚規?;B殖,儲張杰團隊開始進行研究攻關,連續攻克了親魚懷卵少、稚魚開口小、雌雄差異大、易患打粉病等繁育難題。 2020年11月,在第四屆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上,團隊的《來自大山深處的光唇魚生態健康養殖技術》項目獲博覽會金獎。
養殖基地所在的板倉自然保護區。
技術攻關成功后,儲張杰便著手在大別山深處建起養殖塘。由他擔任技術顧問的板源漁業公司于2020年上半年建成,目前有2座繁育大棚、23個苗種培育池、60多個養殖網箱。據儲張杰介紹,光唇魚銷售市場主要在浙江、福建、江西、上海、江蘇等地。
“我的課題是光唇魚隱存種探究,通過比較安徽黃山、潛山和浙江云和三地的光唇魚魚種,分析它們的形態與分子。同時,還要做一些輔助性工作,比如喂料、清理池子等?!钡诙蔚酱髣e山的浙海大研究生張海霞告訴記者,這次,能跟著儲老師一起再次進大山、下溪塘,這樣的課堂很有收獲,對人生也是一次難得的經歷。
在板源漁業公司示范引領下,當地的四五家養殖戶也開始搞起養殖。儲張杰團隊為他們免費提供了第一批魚苗,并將養殖經驗全盤相授。此舉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用科研成果發展高端魚產業,有望在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前提下強農富漁,助力文旅,振興鄉村。 ”
目前,光唇魚已進入了繁殖季節,2000萬尾“魚寶寶”在大別山區“降生”。昨晚,儲張杰團隊把200萬尾光唇魚魚苗從大別山運往浙江松陽,進行網箱養殖?!澳壳?,養殖光唇魚的收入還是很可觀的?!眱埥芙o記者算了一筆賬:用土池子來養,在水源比較好的情況下,每畝基本可產500公斤,出售單價按每公斤120元計算的話,刨去成本,可實現每畝土池子年獲利三四萬元。
“我們從舟山帶來了養殖技術、技術人員、研究生,浙海大大學生創業團隊‘泥鰍兄弟’還在板源漁業公司入了股。 ”儲張杰說,這條魚對山區農民來說是一條“黃金魚”,希望能為革命老區的鄉親開辟新的收入通道,讓他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新聞可在《掌尚舟山》APP同步收看,掃碼下載隨時閱讀舟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