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迦燈火”,作為古代“普陀十二景”之一,最早記載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名士屠隆所撰《普陀洛迦山志》所載“普陀十二景”,分別為:梅灣春曉、茶山夙霧、古洞潮音、龜潭寒碧、天門清梵、盤陀曉日、千步金沙、蓮洋午渡、香爐翠靄、缽盂鴻灝、洛迦燈火、靜室茶煙,并各賦詩一首。其中有《洛迦燈火》云:
熒熒一點照迷津,
光奪須彌日月輪。
萬劫靈明應不滅,
五燈傳后與何人?
《普陀洛迦山志》所載“普陀十二景”詩,另有管大勛、王守仁、王世科、龍德孚等人關于“洛迦燈火”的詩作。
關于洛迦燈火的景物,大多數人都認為,洛迦山為今普陀山附近之小島,燈火為洛迦山島上僧人所點燃。屠隆的這首詩,似乎可以這樣理解,晚上從普陀山遙望洛迦山,洛迦山上的燈火,只是像螢火蟲發出來的光,那么微小。
明代的洛迦山島上,有沒有僧人居???明代,確實是有僧人曾經居住于洛迦山島,即明代所謂“小洛迦”山。這一史實記載于明代文人張岱所撰《海志》,這是一篇關于普陀山的游記,其中云:小洛迦,蓮花洋南,有僧守山五十余年,糧盡舉火,常住令船送之。僧與一大蛇同起居,飯熟輒與蛇同食,夜即臥其榻旁?!凹Z盡舉火”,很容易理解為“洛迦燈火”,就是留守洛迦山的僧人所舉之火。這一說法則頗為牽強,糧盡舉火,說明并非經常性有舉火行為,偶爾一次的舉火,似乎難以形成景觀。
“洛迦燈火”,作為勝景,必然具有一定的可觀察性,且是可以重復地觀察到,并具有一定的宗教涵義。要準確地理解洛迦燈火景觀,我覺得要考慮到三個要素,第一,全面把握“洛迦”、“燈火”的涵義;第二,是理清“洛迦燈火”的歷史,第三,要從佛教“靈異”習俗來理解洛迦燈火。
一、關于“洛迦”的涵義
明代以前文獻所記載的“洛迦山”,多是指向普陀山。
查閱普陀山地名變遷,最早記載為梅岑山,相傳為梅福煉丹之處,故得名。北宋時,山名因“觀音著靈”而稱“寶陀山”。據南宋寶慶年間的《四明志》記載:“梅岑山,觀音寶陀寺,在縣東海中。梁貞明二年建,因山為名,寺以觀音著靈,使高麗者必禱焉?;食S三年,有旨,令改建,賜名寶陀?!蹦纤螘r,又得一名稱“普陀落迦山”,還是《四明志》的記載,“普陀洛迦山,在東海中,佛書所謂海岸孤絕處也?!狈鸾浬险f,觀音居住地名為普陀洛迦,梵文POTALAKA,翻譯成中文就是“小白花”,故明代文人也稱普陀山為“小白華”“白華山”等。
普陀洛迦山一名,也多有演變,或稱普陀巖,補陀巖,或稱普陀山,或稱洛迦山,落伽山。屠隆所撰《普陀洛迦山志》所載“落伽山”,實際上都是指普陀山,其在《普陀洛迦山記》中說“由明州城桃花津,六十里,至候濤山下,是為海門。東航海抵翁洲洛迦山,周圍百里。四際無岸,孤懸海中”。又云“江津海浦,風濤覆舟,哀空候、酬波臣,無時無之,獨洛迦慈航,乘潮穩渡,開山以來,絕不聞有顛危之險;自非圣力默持,慈心垂佑,胡能然矣?!逼渌^“洛迦燈火”,指的應該也是普陀山,而非小洛迦山(即今之洛迦山)?!镀胀勇邋壬街尽分卸啻翁峒懊鞔娙祟}為洛迦山的詩歌,如張子瑫《洛迦山》,沈一貫《禮洛迦山四首》等等,又如,宋應昌《寄題普陀》:“洛迦山浸海波中,大士西來彼岸通?!逼渲兴}洛迦山都是指普陀山。明代周應賓的《普陀山志》、清代裘璉所纂的《南海普陀山志》,書中所記載的“洛迦”,都是指“普陀山”,而非現在的洛迦山島。因此,屠隆所謂的“洛迦燈火”,實際上就是“普陀燈火”。正如夏志剛先生在《普陀山兩處天燈塔鉤沉》所說:“屠隆的《洛迦燈火》詩,有許多人將其移植到對面的洛迦山燈塔歷史之上,這是毫無根據的?!?/p>
到明代末期,“洛迦”才偶爾成為“小洛伽山”的簡稱,但是這種地名稱謂非常少見。僅記載于明末鄺露的《海覽》,這也是一篇普陀山游記。其云:“翌日上巳,游氣褰輝,乘橇桴抵落伽。土無膏,地無毛,水不容舠。非登真之子罕至焉?!?/p>
二、關于燈火的涵義
理解燈火的解釋,不能僅僅著眼于海上燈火,也不能僅僅理解成人為的點火?!奥邋葻艋稹北煌缆《ㄎ粸槠胀邮?,肯定是和普陀山佛教宣傳有關,畢竟屠隆是一位資深的佛教徒。
明代一些文人游覽普陀山,他們在文獻中記錄了普陀山“燈火”現象,通過這些記述,我們或許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洛迦燈火的故事。明代游記中,所記載的普陀山“燈火”景觀,被稱為佛燈、圣燈、佛光。
關于普陀山的佛燈,最有名的記載當數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曾經來過普陀山,但是未見其游記,只是在寫到雞足山的“佛光”時提到了普陀山的“佛燈”,其云:“放光四面深環,危崖上擁,靈氣攸聚,瑞影斯彰,其與四大比隆,宜也。然四大亦惟峨眉、五臺,其光最異;若九華、普陀,亦止佛燈,未著光相?!边@里提到的普陀佛燈,實際上是與峨眉山、九華山等相似的佛燈現象。
明代萬歷年間,有文人陸寶游普陀山,其在游記中云:
還至寺門,月色甚朗,余縱步蓮花橋,見東北最高頂,一燈熒熒如明星,轉瞬漸大,金光萬道,散射群峰,奪鮮昱奕,不可名狀。同游者曰:“此佛光也?!毕嗯c歡喜贊嘆。遂止宿方丈。
這里提及東北最高頂,即佛頂山上的“佛光”現象,“一燈熒熒如明星,轉瞬漸大”,實際上也是“佛燈”。
到了明末崇禎年間,廣東著名詩人鄺露游普陀山,其在《海覽》中也對“洛迦圣燈”進行描寫:
夜半望洛迦圣燈,灼若芙蓉敷其花。方僧喜見無畏。蓋山澤爭氣,必兆熒臺。刑德積精,是生陰火。峨嵋、衡麓、匡阜、君山,隨地易名。桑門多見少怪耳。
上述關于普陀“燈火”現象的稱呼,有不同的名稱,如佛燈,圣燈,佛光。且上述景觀的記敘,在時間上都是明代末期,幾乎和“洛迦燈火”一景的產生時間相同。
屠隆的《普陀洛迦山志》,成書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
陸寶游普陀山,可能稍晚?!敖翊憾?,風日晴美,思得乘流縱棹,作三十年未了緣”,那應該是萬歷末期的事。陸寶在《游普陀記》中說:“小酣東方丈,住山性海來會,海公字無邊,余戲謂‘是覺海耶?苦海耶? ’旁一客曰‘回頭即覺矣!’因相與大噱?!泵駠镀胀勇邋刃轮尽份d:“無邊性海,萬歷四十二年任(普陀寺方丈)?!毙院7◣熌赀~退居磐陀庵,一直活到崇禎年間??梢?,陸寶游普陀山,大約在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以后。
徐霞客游普陀山的時間,在萬歷四十一年以后。20世紀30年代我國地理學先驅丁文江博士在《徐霞客先生年譜》中考明:“是年(萬歷四十一年)先生入浙,從曹娥江獨走寧波,訪族兄仲昭,遂渡海游洛迦山。返趨天臺、雁巖。 ”又據朱惠榮考證,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徐霞客到浙江旅游,先游洛迦山(普陀山),惜未見游記。以后循海南行,第一次游覽天臺山和雁宕山(即今雁蕩山),同行者有僧人蓮舟。
鄺露游普陀山的時間,則是在崇禎年間。崇禎七年(1634),適逢正月十五的上元佳節,鄺露與友人乘醉策馬,縱游花燈夜市,遇南??h令黃熙出巡儀仗,鄺露酒醉不避,反而信口賦詩譏諷“騎驢誤撞華陰令,失馬還同塞上翁”。就此惹下大禍,被縣令逼得遠走他鄉避難?!坝枨澳瓯艿厝漳?,倏而黑齒,倏而荊蠻,倏而瑯邪,倏而吳會,倏而姑篾,倏而甬東……”可見其在普陀的時間大約在1636年前后。
綜上所述,自屠隆《普陀洛迦山志》首推“洛迦燈火”之景后,關于“洛迦燈火”的詩歌很多,都是“普陀十二景”的唱和詩作,這些詩作者們或許并沒有實地觀察到這一勝景,因此他們也沒有相關實地見證的記敘。而后另有文人雅士所觀察、所記載的多為“佛燈”“圣燈”“佛光”,名稱雖有不同,卻都是一種被籠上宗教色彩的自然現象。因此,洛迦燈火,實際上就是“佛燈”“圣燈”。
佛燈、圣燈,并非每天晚上都可以看見的,古人迷信,認為是菩薩顯靈,方得一見,因此屬于“靈異”現象,關于“洛迦燈火”的見證觀察,相對比較少見,且多集中于明朝末期,這也反映出明代中后期普陀山佛教事業中興,吸引大批信眾與文人雅士前來朝拜、觀光,有不少文人還是慕“佛燈”之名而來。
三、“洛迦燈火”的起源
在屠隆提出“洛迦燈火”景觀之前,實際上普陀山的史志文獻也提及過“佛燈”的靈異故事。而這些靈異故事,就是屠隆創意“洛迦燈火”的基礎。洛迦燈火,不會是空穴來風,肯定有其存在的客觀基礎和文獻記載。
第一次明確提及普陀山“佛燈”現象,是永樂年間的事情。屠隆是引用嘉興府崇德縣二十八都智源德《菩薩示現授記》所記載:永樂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登山,潮音洞觀音現白衣大土思地域苦相……正統二年二月十九日登山,夜現寶珠,放大光明。
文中的“夜現寶珠,放大光明”,就是傳說中的“佛燈”現象。屠隆應該是看到了這篇文章所記載的“佛燈”現象,這或許也是其創意出“洛迦燈火”景觀的一個證據。
而明代傳說中的靈異則更多。如,明代梅魁《南海普陀山觀音大士傳》記載觀音顯靈的傳說,內中也提及“金蓮佛燈”:
其沙釋有不遠千里而來者,沿途朝拜,叩首流血……至于若此,往往圣像放大,毫光照耀天日?;颥F大人相,或架金橋???,或乘鐵船往來風濤間,或見白鸚鵡從洞中飛升云際,或金蓮佛燈遍海,或天樂發音,其古今顯跡,不能悉舉矣。
這里的“金蓮佛燈遍?!?,僅僅是普陀山各種靈異現象的一種。
各地文獻的“佛燈”記載,也給了屠隆以靈感。
首先是元朝盛熙明所撰《普陀洛迦山傳》記載“天燈”之說:“大都薊州之境,控接澶州,有霧靈山,山谷高深……忽見白衣端正之像,凌空而立,鮮見面目,然亦往往或異。夜有天燈,或如列宿,或如爟火,聯輝接焰,凌虛遠來,殊不可測。 ”說的是燕山山脈的霧靈山,向來為觀音圣地,既有“白衣觀音端正之像,凌空而立”的靈異,也有“夜有天燈,或如列宿,或如爟火”的奇觀。
這里的天燈,就是佛燈。
佛燈之說,作為“靈異”現象,向來與“觀音示現”之說串聯一起,為文人所津津樂道。既然普陀山上有過“夜現寶珠,放大光明”的靈異,屠隆絕不能錯過這個值得“放大光明”的亮點。于是乎“洛迦燈火”便創意出來。
創意出來的“洛迦燈火”之景,其實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到的。正如盛熙明所云:“若夫竭力遠來,罔遇恍惚,常居其境,終不得瞻望余光者,亦多有之?!闭沁@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爾“靈異”現象,清代文人裘璉對普陀十二景進行重新審視,“舊十二景名皆不雅不真,擇最勝且切者表出之”,把“洛迦燈火”剔除,不再列入普陀十二景,主要原因就是清代以后很少有人見到這種“靈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