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圣燈,首先是一種自然現象
由于自然條件的特殊原因,各地山川名勝往往會形成各種各樣與圣燈相關的自然現象。明代的鄺露專門做過總結。他在《赤雅》卷二“山川·火山”中說:蒼梧火山,傳聞南越趙佗埋神劍于此。又聞云:下有寶珠,月星皎潔,冷光燭天。如峨眉、洛迦、南岳圣燈之狀。其在泰山,謂之仙燈,羅浮渭之珠燈。崇善白云洞,謂之佛燈。隆安火焰泉,夏則有光,謂之龍燈。君山謂之蛟燈。予所見者尚多,不能盡述要之。酈道元云:“其山以火從地中出,故亦名熒臺矣?!彼詈笠帽背瘯r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觀點,“火從地中出”,這個“地”可以引申為“大自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只是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因此佛燈現象也各有變化。對于普陀圣燈,鄺露也有類似的觀點,“蓋山澤爭氣,必兆熒臺”,無疑,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觀點。
普陀山上類似“圣燈”“佛燈”的自然現象,在古代也常有記載。只是由于海洋自然條件的影響,與其他名山的“佛燈”現象具有一定差異性。
裘璉的《南海普陀山志》記載:“海名尾閭,如人之尾,故其味咸,凡海同也。入夜時舟人以篙掠水,則觸處皆成火焰,光明瑩澈,如碎琉璃,名曰放光,初至海者用以為戲。又秋深時大浪撞激,自能放光,千步沙一帶往往有之,照耀巖巒,輝映林木。漁舟村舶不知故者,至驚相避匿,亦異聞也”。
這個奇異的“放光”現象,就常被視為海上“佛光”,也可以算是“洛迦燈火”的一個現象。其原因,可能與現在時??梢姷尼鱼艋B海域的“磷光?!爆F象類似,黑夜的月影下海水磷光閃爍,這可能與某種浮游生物的大量出現有關。
而在普陀山上峰嶺之間的“佛燈”,則可能和峨眉、廬山等地的“佛燈”類似,也是一種奇特的山地自然現象,其產生也有各種說法。有說是白磷自燃現象;亦有說,佛燈實為樹木上一種會發光的真菌,當林中的溫度和濕度達到一定程度,真菌就會發出光。還有說法,佛燈其實就是天上的星星反射在云上的一種現象,等等,各種說法莫衷一是。不管如何,佛燈只是一種客觀的自然現象。
2、圣燈,有可能也是一種幻覺
普陀山的佛燈,自古有名,或許與佛教有關。
清·蔣溥《欽定盤山志》轉引僧人智樸《佛燈紀異》所云,“按宇內名勝,僉有佛燈,如五臺、九華、峨嵋、普陀、匡廬、南岳,百花山人常言之,即盤山之燈,人亦常見之?!笨梢?,四大佛教名山,都有佛燈現象。
“燈”是光明與智慧的表征,也是佛教中十種供養之一。很多信佛之人想通過燃燈行為,來點燃心中的“自性燈”。在佛前燃燈,可借著佛的智慧光明,照破世人的無明,成就世人的智慧波羅蜜,獲無上功德。因此,《無量壽經》有云:“為世之燈明,乃人間最勝之福田?!薄镀兴_藏經》中也說:“百千燈明,懺除悔罪?!?/p>
佛光,披上“神光”的色彩,象征黑暗中的希望,象征“歧路明燈”,自然之光便更顯神圣。歷代普陀山志中,“神光”總是與觀音瑞相一起呈現。如:
“今小白華山距四明不遠,為圣賢托跡之地。石林水府,神光瑞像,雖在驚濤駭浪之間,航海乘風,刻日可至?!?/p>
“元豐中,謁者王舜封使三韓……忽睹金色晃耀,現滿月相……”
“崇寧間,戶部侍郎劉逵、給事中吳栻使高麗還……遙叩寶陀,未幾,神光滿海,四屬如晝?!?/p>
“紹定庚寅(1230年)十月,慶元昌國監胡煒登大士橋,禮潮音洞,倏現光明?!?/p>
“大德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旨祝厘潮音洞……但祥光滿洞,如靄霞映月……”
清·裘璉《南海普陀山志》還記載:“康熙三年元旦,眾僧見山中有白光如虹,從佛殿頂貫至小洛迦山,大士白衣,乘光而度。識者預知寺有難事作矣?!?/p>
而這種“神光”,有時候往往更是一種幻覺。
高僧性統在《法雨寺鐵觀音記》一文中,講了一個關于“佛首”的傳奇故事,發生于順治年間海禁時期的普陀山:屢訪之耆舊,俱言十二年遣界,十三年秋,偷界小船數十只,泊于千步沙。夜忽火光燭天,諸船互疑失火。旦視船,無一毀者,相與尋覓沙際,則此佛首者巍然在焉,不知何所從來。眾始恍然曰:“夜來之火,乃佛光也?!币螋ㄋ退轮?,供養已久。
這個“夜來之火,乃佛光也”,其實就是裘璉《南海普陀山志》中記載的“放光”現象,當與“佛首”顯靈聯系在一起,就變成了“佛光”。
3、 明清古詩里的“洛迦燈火”,異彩紛呈
產生的自然條件不同,文人游客所見到的普陀圣燈,其實也各具外觀,有的描述像一盞明燈,“一燈熒熒如明星,轉瞬漸大”或“夜現寶珠,放大光明”,也有描述“灼若芙蓉敷其花”,像芙蓉花兒一樣慢慢開放,還有非常宏觀的“金蓮佛燈遍?!?,說法不一。
普陀山獨特的山海自然條件,致“佛燈”自然現象撲朔迷離。凈空法師說:“每個人修行不同,所以見的佛像不同,佛光顏色也不同?!泵髑鍍纱脑娙?,對“洛迦燈火”也有不同的解讀,但是詩中所指向的“洛迦燈火”,都是普陀山上的“圣燈”。
如,明·龍德孚《普陀洛迦山》四首之三:“寶陀貝闕大洋中,雪棹風帆萬國通。不夜圣燈懸鷲嶺,鈞天仙樂繞龍宮。 ”說的就是寶陀山上的“不夜圣燈懸鷲嶺?!?/p>
明末清初藏書家,鄞縣陳朝輔《洛迦燈火》云:“上方臺殿掛空青,閃爍居然不夜城。知是不生參大士,心燈五百點波明”。說的是寺院建筑如掛半空,如海市蜃樓一般,似乎還是一種幻覺。而佛燈高懸,猶如不夜之城,顯然有一些夸張。
清代名將施世驃《洛迦燈火》,他眼里的佛燈則不是一盞兩盞,而是一片燈海,“漫山煙火勢騰騰,未及陽春未解冰。欲識五宗消息處,一聲清磬一龕燈?!?/p>
釋幻敏《洛迦燈火》中亦云:“百千光徹百千應,萬億靈通萬億熒。一點就中何限際,燈傳無盡耀山溟?!彼劾锏姆馃?,也是燈海茫茫矣。
明末文人鄞縣李桐《洛迦燈火》詩云:“燈燈相授在前山,明眼人知指顧間??靶舳隊幐把?,不將慧炬照靈關?!边@里所描述的“佛燈”,則是山間的熒熒亮光,燈火閃爍,一瞬而閃,作者由此想起了“飛蛾撲火”的故事。
明代進士邵輔忠《洛迦燈火》中,則看到“佛燈”猶如圓圓的“蒲團”,大放光明,“漠漠孤峰浸海國,日沉海氣昏山色。蒲團燈火放光明,點破一天煙霧黑?!鼻宄鮿⑼v《題洛迦》中說:“妙覺真如啟法藏,祗園珠樹映扶桑。滄溟四望鋪晴練,燈火諸天燦夜光?!闭f的也是海天佛國的普陀圣燈,燦若燈海。洛迦燈火,普陀圣燈,千古流傳。這一美好景象曾經是文人雅士們夢寐以求的期盼。今天的佛燈,能否成為普陀夜景的一個亮點?想到了,就去普陀山看看,說不定這一神奇的景觀還會再現!只待有緣。